莆田鞋業起步早于泉州,為何十來年后卻差這么多
時間:2020年02月28日作者: 本站
來源: 本站
字體:[大中
小]
為什么莆田不如近鄰?
這幾日經常有朋友提起莆田和泉州的對比,朋友們一致替莆田惋惜!據說當初鞋服產業莆田起步早于泉州,技術也成熟,為何十來年后卻不可同日而語?
同是鞋城,晉江和莆田為何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如今的晉江被稱為中國鞋都,誕生了安踏、361度、特步等國內知名的體育用品企業,其中安踏近年來更是成為行業的領跑者。而莆田鞋則更多地因“高仿”和“假貨”被人熟知,戰戰兢兢游走在法律的邊界。
不管是在福建還是整個中國東南,莆田的地理位置都是極好的,地勢平坦、港深海闊、人文昌盛,可為什么發展差強人意呢?
緊鄰泉州和福州兩大中心城市,為什么莆田不如近鄰?
這還得從莆田的優勢說起,這種優勢在另一方面成了弱勢。
莆田人,一個不容小覷的群體
國人經常以東方猶太人來評判一個地區的人在經商能力上的優秀程度,能夠堪當此稱謂的無非潮汕、溫州和莆田而已。
莆田人的聰明,是一種說不出味道的精明,上進、不甘人后。盡管莆仙兩地擁有極其稠密的人口,但是卻無法形成成規模的集團企業,大多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
這正是根源自莆田人天生的老板心態,沒有永遠的下屬,只有無企圖心的懦夫。正如某品牌在莆田設廠后,盡管當地工人能為該企業制造出質量上乘的產品,但同時也把這種技術帶出廠外另立門戶并形成千百家作坊的產業。如此可怕的模仿力和品質在讓人惋惜的同時也不得不敬佩當地人的可怕。
莆田商人的聰明普遍表現為小聰明(當然了,也有部分是真正的生意人,但太少了),太急功近利,不想做長久生意,只想幾年,幾個月,甚至幾天就能發財,這就導致了他們一開始就壓根沒有品牌觀念。
莆田無外援,內外兼修太艱辛
莆田在福建是一個及其特殊的存在,她夾在福建歷史上兩個主流文化體之間,一直以來是一個過渡、緩沖的中間體。
受到兩個強勢文化的持續沖擊,千百年來莆仙文化都未能突破兩個縣的局限,影響力可謂不足。
城市的經濟發展絕對不是自力更生就可以解決的,沒有縱深,在資源配置上就存在劣勢。莆田便是這方面的典型,周圍被福泉所包圍,從感情上這些地方的人更愿意到自己的城市中心發展,莆田對他們的向心力實在太不夠。
參照國內主要經濟區的發展軌跡,深圳依托香港,江浙依托上海,京津地區依托首都中心,其他內陸城市無外乎集一省之力發展省會。
而福建,盡管作為第二僑鄉,但海外華僑卻是以閩南和福州為主體,故而在不多的海外投資上,也多偏重廈門和福州。
當然海外興化人確實不少,只是他們在華人群體里屬于弱勢一方,無法給莆田帶來任何的紅利,加上莆田在政策上無法獲得偏愛的資本,自然在國字頭和海字頭的企業上沒有半點資源。
莆田鞋業起步早于泉州,為何十來年后卻差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