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鞋業起步早于泉州,為何十來年后卻差這么多
時間:2018年04月13日作者: 百度文庫
來源: 百度文庫
字體:[大中
小]
為什么莆田不如近鄰?
這幾日經常有朋友提起莆田和泉州的對比,朋友們一致替莆田惋惜!據說當初鞋服產業莆田起步早于泉州,技術也成熟,為何十來年后卻不可同日而語?
同是鞋城,晉江和莆田為何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如今的晉江被稱為中國鞋都,誕生了安踏、361度、特步等國內知名的體育用品企業,其中安踏近年來更是成為行業的領跑者。而莆田鞋則更多地因“高仿”和“假貨”被人熟知,戰戰兢兢游走在法律的邊界。
不管是在福建還是整個中國東南,莆田的地理位置都是極好的,地勢平坦、港深海闊、人文昌盛,可為什么發展差強人意呢?
緊鄰泉州和福州兩大中心城市,為什么莆田不如近鄰?
這還得從莆田的優勢說起,這種優勢在另一方面成了弱勢。
莆田人,一個不容小覷的群體
國人經常以東方猶太人來評判一個地區的人在經商能力上的優秀程度,能夠堪當此稱謂的無非潮汕、溫州和莆田而已。
莆田人的聰明,是一種說不出味道的精明,上進、不甘人后。盡管莆仙兩地擁有極其稠密的人口,但是卻無法形成成規模的集團企業,大多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
這正是根源自莆田人天生的老板心態,沒有永遠的下屬,只有無企圖心的懦夫。正如某品牌在莆田設廠后,盡管當地工人能為該企業制造出質量上乘的產品,但同時也把這種技術帶出廠外另立門戶并形成千百家作坊的產業。如此可怕的模仿力和品質在讓人惋惜的同時也不得不敬佩當地人的可怕。
莆田商人的聰明普遍表現為小聰明(當然了,也有部分是真正的生意人,但太少了),太急功近利,不想做長久生意,只想幾年,幾個月,甚至幾天就能發財,這就導致了他們一開始就壓根沒有品牌觀念。
莆田無外援,內外兼修太艱辛
莆田在福建是一個及其特殊的存在,她夾在福建歷史上兩個主流文化體之間,一直以來是一個過渡、緩沖的中間體。
受到兩個強勢文化的持續沖擊,千百年來莆仙文化都未能突破兩個縣的局限,影響力可謂不足。
城市的經濟發展絕對不是自力更生就可以解決的,沒有縱深,在資源配置上就存在劣勢。莆田便是這方面的典型,周圍被福泉所包圍,從感情上這些地方的人更愿意到自己的城市中心發展,莆田對他們的向心力實在太不夠。
參照國內主要經濟區的發展軌跡,深圳依托香港,江浙依托上海,京津地區依托首都中心,其他內陸城市無外乎集一省之力發展省會。
而福建,盡管作為第二僑鄉,但海外華僑卻是以閩南和福州為主體,故而在不多的海外投資上,也多偏重廈門和福州。
當然海外興化人確實不少,只是他們在華人群體里屬于弱勢一方,無法給莆田帶來任何的紅利,加上莆田在政策上無法獲得偏愛的資本,自然在國字頭和海字頭的企業上沒有半點資源。
山寨假冒名牌泛濫
上世界90年代中期,因為訂單有限,加工利潤又低,莆田人希望獲得更大利潤空間。在延續之前的代工廠角色之外,當地鞋廠千方百計弄到耐克等品牌的設計圖紙,再借助市場上低廉的原料和人工成本自行生產仿冒品,莆田的假鞋產業由此應運而生。
最初,莆田鞋廠制造的假鞋銷路主要是海外,也就是所謂的“外貿鞋”,傳統渠道則是通過在當時推行全球化的谷歌上打廣告。再后來,谷歌因為打假切斷了這一渠道,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阿冒”們的野蠻生長,因為淘寶開始在國內興起。
追逐利益是商人的本性。盡管制假售假屬于違法范疇,但是在巨大的利潤面前,許多人選擇的是鋌而走險。
莆田制鞋業卻飽受“仿冒”等不良口碑的影響,發展受阻,甚至一度因為高仿各類國際名牌鞋被戲稱為“假鞋之都”。
再次,國內品牌意識淡薄,國內百姓生活水平雖然不斷提高,但還遠遠比不上發達國家,大家喜歡名牌但又消費吃力,所以山寨應運而生。
莆田的假貨卻如同那雜草一般“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有需求就有市場,很多買家明知他們賣的是假貨卻依然愿意做那“咬鉤的魚”,這也是支撐假鞋市場繁榮的一大原因,除了能滿足自身他們自身的虛榮心以外,莆田假貨上乘的質量也讓其成為買家眼中“物美價廉”、“經濟實惠”的商品。
詳見小編之前的文章:高仿真假鞋深度剖析對比,深入莆田鞋的核心內幕。
商業策略上的短視、缺乏品牌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是莆田假鞋產業的癥結,家族式的企業經營模式也限制了其升級和轉型。而在早期法律法規和監管的不完善也放縱了假鞋產業的壯大,等到其具備了巨大的規模之后再想連根拔起就愈加困難了。
之前缺少政策的扶持
莆田現有鞋企4000多家,約50萬人在從事鞋業相關工作,每年莆田生產的運動鞋數億雙,年產值高達人民幣600多億元,然而只有300多家有自己的品牌,不到十分之一,卻迄今沒能拿出一兩個令人耳熟能詳的國內著名品牌。
在國內,任何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政策的扶持,像泉州政府大力支持自主品牌發展的時候莆田政府卻一屆又一屆的靠賣地賺取財政收入。時間進入2017年之后,莆田土地市場一路狂飆,全年共成功出讓25幅地塊,拍地數量甚至超過了2015年和2016年的總和。
從深圳到上海浦東再到現在的廈門,無數的事實都在告訴我們,在中國大地上,任何一個區域想要發展,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政策,有了政策土雞也能變成鳳凰,沒有政策的話你就只能自生自滅。所以,可以說是有因必有果吧。
莆田鞋正在崛起
莆田鞋業風雨40年,積淀了世界一流的技術工藝,積累了較為完備的上下游產業鏈資源。曾經的世界品牌代工造就了莆田鞋業的崛起,如今的外部市場沖擊和消費需求升級,把莆田鞋業推到了一個急需變革的十字路口。
在3月份時莆田市長李建輝在接受中國之聲專訪時表示,莆田制鞋歷史久、質量好,雖然近些年仍有個別仿冒假鞋,但國際知名品牌代工業務增多。不僅如此,李建輝還介紹,莆田要聯合創牌,打造“莆田好鞋,歐美標準”。
在莆田鞋企自創品牌、轉型升級的浪潮中,擁有20多年制鞋歷史的雙馳公司走在了前頭。通過“品牌+智造”雙輪驅動模式,雙馳公司主攻智能鞋的設計與研發。兒童防丟鞋、老人定位鞋、智能跑步鞋等一系列創新,使雙馳公司先后榮獲中國紅星獎、德國紅點獎、美國IF設計獎等國內外知名大獎。
困則思變,圍繞如何破局,如何在新技術革命和互聯網經濟的浪潮中突圍,行業也重新進行了思考。莆田鞋業開始在新材料應用、新技術研發、新模式創新上進行探索。